资料逐步完善中。建议反馈邮箱:shiniutang@gmail.com
李小可官网www.lixiaoke.com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关于李可染>李可染年表

李可染生平

李可染

李可染年表

  • 1940年  
    国民党改组政治部,撤销第三厅,设立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为主任。李可染仍留在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
  • 1941年  
    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陷入困境,委员会成员转入各自专业领域从事研究。是年冬,李可染重新转入国画的研究与创作,取材深受四川当地风物影响,所作多为水墨山水、水牛以及古典人物。作品已经跳出“四王”的矩矱,转而希踪八大、石涛,力图摆脱窠臼,用笔恣肆,追求疏简淡雅的风格。并以“用最大功力打进去,用最大勇气打出来”二语自勉。
  • 1942年  
    参加当代画家联展。徐悲鸿订购李可染作品《牧童遥指杏花村》并为题诗,两人从此开始订交。徐悲鸿时居磐溪嘉陵江畔,李可染常登门访问,并得借阅和参考徐氏所藏齐白石画作精品,风画一变。
    作《屈原》、《王羲之》、《杜甫》、《风雨归牧》等作品,沈钧儒、郭沫若、田汉等为之题诗。
  • 1943年  
    应陈之佛邀请,任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讲师,至1946年8月。其间进一步深入研究传统中国画和美术史。
  • 1944年  
    与邹佩珠结婚,两人育有二子一女。
    邀请郭沫若、蔡仪到国立艺术讲演。
    在重庆举办画展,徐悲鸿作序。老舍撰文盛赞李可染援西洋画入中国人物画,堪为国内最伟大的人物画家。
    林风眠到重庆国立艺专做关于改良中国画问题的讲演。
  • 1945年  
    与林风眠、丁衍庸、倪贻德、关良、赵无极等举行联展。
    文化工作委员会解散。
    林风眠到重庆国立艺专教授西画。李可染、关良等与林风眠过从甚密,课余常在一起观摩探讨。
  • 1946年  
    李可染同时接到北平国立艺专和杭州国立艺专的聘书。考虑到北平文化底蕴深厚,又有齐白石、黄宾虹两位大师,因此最终决定应徐悲鸿之邀,到北平国立艺专任中国画副教授。迁居北京西贡院大街。
    北平美术家协会成立,徐悲鸿被推为会长,齐白石为名誉会长。
  • 1947年  
    是年春,经徐悲鸿引荐,拜齐白石为师。白石老人为作《五蟹图》,并题:“昔司马相如文章横行天下,今可染弟之书画可以横行矣。”白石老人晚年对李可染极为倚重。不久,又师事黄宾虹。此后数年,李可染在齐、黄二人的指点下,得以深入中国书画艺术之堂奥。
    首次在北平举办个人画展,在中山公园展出国画代表性作品百幅。徐悲鸿称其绘画独标新韵,“假以时日,其成就诚未可限量。”
  • 1948年  
    由贡院西大街迁入东城大雅宝胡同甲2号,至1973年7月迁出。曾为邻者有李苦禅、董希文、张仃、王朝闻、叶浅予、滑田友、李瑞年、周令钊、彦涵、祝大年、蔡仪、吴冠中、黄永玉等人。
    在北平举行第二次个人画展。《拨阮图》、《怀素书蕉》等为徐悲鸿所收藏。
  • 1949年  
    解放区美术工作者到达北平,人民政府接管国立北平艺专。
    美术界开始就国画改革问题展开讨论。
    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成立,徐悲鸿任主席。李可染当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50年  
    《人民美术》创刊号发表有关“新国画运动”的文章,李可染发表《谈中国画的改造》,提出改造中国画要面向生活、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良成分。
    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徐悲鸿任院长。李可染在绘画系教授勾勒、水彩。
    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大同云冈旅行团。在《人民美术》第五期发表《云冈石刻的印象》一文。
  • 1951年   
    在《人民日报》作《国画大家白石老人》。
    与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先到北京郊区、广西南宁农村参加土改。绘制21幅宣传布画。
    创作《土改分得大黄牛》、《老汉今年八十八,始知军民是一家》、《劳动模范北海游园大会》等新年画。
  • 1952年  
    晋升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陪同智利画家何塞•万徒勒里(Jose Venturelli)夫妇考察云岗石窟。
    《工农劳模游北海大会》获文化部1951年至1952年度年画创作三等奖。
    参加由中央政府文化部组织的甘肃炳灵寺石窟考察团,成员有吴作人、赵望云、张仃、李可染等13人。赴甘肃途中还参观了龙门石窟、西安碑林、茂陵等遗迹。
  • 1953年  
    参加第二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全国美协全国委员会扩大会议。
    齐白石当选为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李可染再次当选理事。徐悲鸿去世。
    陪同何塞•万徒勒里到南京参观。
  • 1954年  
    决心变革中国画,请邓散木刻“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枚印章。随即与张仃、罗铭南下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写生3个月,面向大自然寻求创作源泉,山水画题材、样式、笔墨等方面均取得重要突破。归来后在北京北海公园悦心殿举行“李可染、张仃、罗铭水墨写生画展览会”,齐白石题写展名。画展共展出作品80件,其中李可染40件,张仃12件,罗铭28件。展览会前言称,这次写生的目的在于“画一些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但又不是老一套的,而是有亲切真实感的山水画。”实际也就是要“把传统中优良部分加以发扬,使它能适合于反映目前的现实,同时把现代外来的技法融化在传统的风格中,使表现力更加丰富。”展览会在社会上引起了强列反响。黄永玉撰《可喜的收获——李可染江南水墨写生画观感》(《新观察》1954年23期)一文,认为这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水墨画的一个新尝试,是提倡国画改革以来的可喜收获。这次写生创作对山水画新风格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写生途中在杭州经停黄宾虹家中六天,观摩请教,并拜访京剧名家盖叫天。
  • 1955年  
    黄宾虹去世。
    作品《颐和园画中游》参加在北京苏联展览馆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
  • 1956年  
    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中国画革新小组,张仃为组长,成员有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
    赴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陕南等地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万余里。归来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作品观摩展”。后来王朝闻发表《有情有景》一文,指出李可染的创作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称“李可染面临不同的对象写生,不是‘复习’别人既成的作品和重复别人的感受,也不是消极地简单地记录其所见,而是带着对于它的爱的情绪来表现了不同的自然的特点的,尽管和别人一样画了一些自然现象,却具有出色的效果。”
    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中国杰出的画家齐白石》一文。
  • 1957年  
    与关良访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4个月,柏林艺术科学院为两人举办联展。德累斯顿印行李可染山水画作品七件。访德期间观摩学习了大量伦勃朗(Rambrandt van Rijn)的作品,于用光和暗部处理体会尤深。其间,还创作了如《麦森教堂》、《易北河上》、《德累斯顿暮色》、《德累斯顿写生》、《魏玛大桥》等数十幅写生作品,在用传统笔墨表现西式景物、构图、用光、色调等方面都获得了新的进展。
    齐白石逝世。
  • 1958年   
    连续5天观摩“齐白石遗作展览会”,在《美术研究》发表《谈齐白石老师和他的画》一文。
  • 1959年   
    与颜地同赴桂林写生,创作《桂林小东江》、《漓江边上》、《桂林阳江》、《画山侧影》等作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江山如此多娇-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画展”,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广州、重庆、西安等八大城市巡回展出,出版《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
    捷克斯洛伐克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在首都布拉格举办“李可染画展”,出版《可染画集》(捷克文、英文)。《红色权利报》刊登专文介绍。
    带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生到北京颐和园、西郊八大处及丰沙线山区进行写生教学。
    在《美术》第5期发表《漫谈山水画》一文。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共有 4 页
建议内容:
联系方式:
关闭
提交成功!
感谢您的建议。关闭
提交失败!
重新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