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逐步完善中。建议反馈邮箱:shiniutang@gmail.com
李小可官网www.lixiaoke.com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艺术互动>内容详情

内容详情

父亲·师友·往事(下)

发表日期:2014-08-01   分享到:

1943年父亲执教于重庆,并提出对传统“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又开始研习传统,画中国画、水彩画。那时父亲在重庆办了一个水彩画展。一天,徐悲鸿先生陪同一些海外友人来到展厅,看到父亲的作品,甚为喜欢,徐先生便对工作人员表示,想结识一下可染先生。结果,父亲结识了徐悲鸿先生,徐悲鸿先生欣然用一幅十分精彩的《猫》,与父亲互送作品。当时徐悲鸿先生已是北平国立艺专的校长,而父亲还只是初出茅庐的年轻画家,却受到徐先生的如此器重。后来杭州美专与徐悲鸿先生的北平国立艺专同时邀请父亲前去任教。一边是母校,一边是徐先生所邀,如何选择?徐先生说到北京我把你介绍给齐白石、黄宾虹两位大师,这是非常难得的机缘,为此父亲选择了北京。父亲回忆说:“我当时四十岁,如果不向齐白石、黄宾虹这样承前启后的绘画大师学习,我们将会割断历史,犯历史的错误。”徐悲鸿与父亲也成为挚友。1947年父亲来到北京后,经徐悲鸿先生引见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1947年的春天,父亲带着自己的画拜见白石老人,齐白石已是画坛国手,每日的拜访者甚多,社会上也有对白石老人的种种传言。父亲初见老人心存敬畏,他把自己的画一张一张的拿给老人看,看到父亲的画,坐在画桌前的老人惊诧的站了起来,开始饶有兴致的交谈起来,老人问父亲:“你出过画册没有?”并告诉父亲如出画册应该出什么样的,用什么样的纸,甚至找出纸样……随着和老人的交谈,气氛也渐渐融洽。可能是父亲那大胆、潇洒、幽默,带有乡土气息且不拘一格的画风打动了老人,在这次会见中,父亲表达了想拜师的愿望,老人欣然答应,父亲兴奋不已。当时父亲刚到北京,经济也很拮据,拜齐白石老人为师是个大事,不能草率行事,一定要筹点钱,请几桌饭,行拜见礼,使这拜师之事拖了数日。白石老人见拜师之事没有回音,有点生气了,便对儿子齐子如说:“你去问问李可染,他说拜师的事还拜不拜了?”齐子如马上找到父亲,说老人生气了,别准备什么了,父亲立即随他来到白石老人家,与齐子如一起磕头拜师。父亲开始从恩师白石老人理纸习画,其间父亲也常和母亲一起拜见老人。一天,白石老人拿着一个纸包送给父亲。并说:“我给你刻了一块图章,你回去再打开看。”父亲回去后,打开纸包一看,是一块刻着李字的图章。但特殊的是李字旁边有一个小圆圈,后来父亲问老人:“这小圆圈是什么意思?”老人幽默地说:“你身边佩有一颗珍珠啊!”因母亲名字是佩珠。一次父亲拿着画让老人批评指点,老人看了画沉静一会,说:“我一生特别喜欢草书,尤其是徐青藤潇洒的字和画,可我现一直还在写楷书……”老人婉转的指出父亲作品快与轻的毛病。父亲经老人指点,更加体会到笔墨分量对于作品的重要性。父亲在白石老人身边十年,老人少语而多思,画时行笔很慢、很重,但落笔惊人,每日作画从不间断,“足不踏空”,只有午间在藤椅上稍息片刻。每当父亲看着在藤椅上静静睡着的白石老人,就感到“眼前好象是一座雄浑无语的大山”。而白石老人唯一的愿望是“痴思长绳系日”。希望他能有更多的时间,更长的生命……

1957年,白石老人已是96岁高龄,一天父亲去看老人,临走时老人说:“可染,等一等,我有东西给你。”老人打开柜子,从里面拿出一盒印泥,对父亲说:“你拿去吧!这是最好的西洋红印泥。”父亲惊愕地说:“老师这么好的印泥我不能收,还是老师留着用吧!”老人说:“一定要拿去,有一天老师不在了,你盖印用印泥时还会想起老师……”白石老人对学子依恋深情,对中国绘画艺术的依恋之情,深深地浸透在此举之中,也深深地烙在父亲的心里。

在纪念齐白石诞辰100周年时,父亲深深地怀念他的恩师,曾书写:“游子京都拜国手,学童白发感恩师”。

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今年已是父亲诞辰100周年。我想父亲和他的师友们一样,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有爱有情感的人,他用自己的人生回应着那个时代,不懈地做着他想做的和他认为应该做的事。这种精神也正是父亲和他们那一辈的师友们在艺术人生中的魂。

 

李小可

 

建议内容:
联系方式:
关闭
提交成功!
感谢您的建议。关闭
提交失败!
重新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