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逐步完善中。建议反馈邮箱:shiniutang@gmail.com
李小可官网www.lixiaoke.com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公益事业>公益动态

公益动态

2015年6月27日—8月10日“水墨家园•藏迹”——李小可水墨作品展(北京·芳草地)

发表日期:2015-06-19   分享到:


展览名称:“水墨家园•藏迹”——李小可水墨作品展
策 展 人: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开幕式时间:2015年6月27日(周六)下午4时
展览时间:2015年6月27日——8月10日
展览地点:侨福芳草地三楼聚艺堂
地址:北京朝阳区东大桥路9号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D座3层


     “水墨家园•藏迹——李小可水墨作品展”将于6月27日(周日)下午4点在北京侨福芳草地三楼聚艺堂举行开幕仪式,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先生担任策展人,将展出著名画家李小可创作的表现西藏地区人文风光水墨作品30余幅。

      李小可,1944年生,江苏省徐州人。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73年,开始随父李可染学习山水,1979年进入北京画院。1985年至198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并参加日本画家加山又造举办的研修班。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黄山书画院院长,中国西藏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副会长。

     李小可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先后三十余次深入西藏、青海、长江源头、黄河源头、甘肃等西部藏族地区进行写生及摄影创作,体验生活,在继承中国画传统和李可染艺术精神的同时,以开放的态度,注重吸取外来艺术的营养,深度的直面生活、时代,从对生活的强烈感受中寻找自己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在重体验的基础上重表现,形成了特殊的水墨表现风格。

     此次展出的以“藏迹”为题的水墨作品,以对藏地特殊视角的人文关注和视觉表现的探索引起了美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藏地独特的人文风光为李小可的艺术创作打开了另一片天地,他在一篇自述中说道,“为了寻找新的绘画语言和感受,我曾多次到西部藏地,历经黄河源头、长江源头、柴达木、阿里、珠峰、那曲、玛曲、碌曲、夏河……我有了和藏地藏人近距离接触的机缘。藏地的纯净博大,浑厚苍茫;藏人的真切挚热、刚悍和纯朴,都给我以震撼—那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神秘境地。我企图走得更近,可她永远在远方,永远包含着变化、失去与永恒……藏地已成为我不灭的精神家园与创作源泉。”

     著名美术评论家、此次展览的策展人陈履生曾经这样评介李小可的藏地创作,“西藏具有强烈吸引画家走进去的力量,因为它的浓烈和异样。小可和当代许多画家一样深深地走进去了,而且他花了很多心力在西藏题材方面,力图通过这一题材在水墨、语言和风格上有所突破。虽然他在这一系列中出现了能够符合他心性的作品,并在人文关怀方面也表现出了他的情感。可是,区域文化中所特有的空气、水和文化,并不是所有语言都能够表达他的感受,一定的叙事内容需要一定的语言方式来配合,才有可能在契合中表现出完美。从董希文的《春到西藏》到陈丹青的“西藏系列”都可以说明这样的问题。小可的努力是在色彩方面。这时候他如果还是坚持墨分五色,那可能很难表现出色彩的西藏中天空深深的蓝映衬下的五色风马旗的猎猎作响,如果没有那高纯度的色彩就难以还原现实和表现现实。因此,小可还动用了光影关系,以期画出高原紫外线的力量。”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于8月10日。

温馨提示前往侨福芳草地具体路线

【地铁】
10号线: 呼家楼站,A出口,乘126,440东大桥站即到
1号线: 永安里站,A出口,往北步行15分钟即到
6号线: 东大桥站,A出口,往南步行7分钟即到


【自驾及出租车路线】
从北前来: 途经工人体育场东路向南直行至东大桥路,路西侧即到。
从东前来: 途经朝阳北路或朝阳路至东大桥路口处,在红绿灯路口左转至东大桥路向南直行2分钟即到。
从西前来: 途经朝阳门外大街至东大桥路口处,右转至东大桥路向南直行2分钟即到。
从南前来: 在永安里路口驶入,沿东大桥路向北直行至东大桥环岛处,在红绿灯路口左传至东大桥路西侧即到。
 

【停车信息】
Parkview Green芳草地提供约1000个停车位,分布在P1,P2,P3三个地下楼层,停车场入口位于项目西侧。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官方网站:www.likeran.com
李小可作品在线:www.lixiaoke.com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公众微信:likeran1998


李小可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lixiaokeart
 

联系电话:010-67203123;010-67206303
电子邮箱:1215036811@qq.com

 

 

雪域藏迹


        为了寻找新的绘画语言和感受,我曾多次到西部藏地,历经黄河源头、长江源头、柴达木、阿里、珠峰、那曲、玛曲、碌曲、夏河••••••我有了和藏地藏人近距离接触的机缘。藏地的纯净博大,浑厚苍茫;藏人的真切挚热、刚悍和纯朴,都给我以震撼—那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神秘境地。我企图走得更近,可她永远在远方,永远包含着变化、失去与永恒••••••藏地已成为我不灭的精神家园与创作源泉。
                                                                                                                                                                                              

  ——李小可

 


李小可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黄山书画院院长,中国西藏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中国画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副会长。

     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中国画,70年代开始协助父亲李可染创作、生活,并在父亲的指导之下系统研习中国山水画。80年代起先后三十余次深入西藏、青海、长江源头、黄河源头、甘肃等西部藏族地区进行写生及摄影创作,体验生活。近年来多次赴黄山、太行山、燕山等地写生。艺术创作在继承中国画传统和李可染艺术精神的同时,以开放的态度,注重吸取外来艺术的营养,深度的直面生活、时代,从对生活的强烈感受中寻找自己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在重体验的基础上重表现,形成了特殊的水墨表现风格。古都北京、西藏、黄山成为艺术创作《水墨家园》系列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以鲜明的绘画语言、风格受到专业界的肯定和好评,同时得到海内外收藏界的关注和欢迎。2003年开始创作《藏迹》系列的版画作品,以对藏地特殊视角的人文关注和视觉表现的探索引起了美术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多年来积极参与公共美术事业的推广普及,坚持中国山水画的教育,培育出一批中青年山水画画家、学生。策划了很多重要学术性的美术展览,并且特别关注西藏美术事业的发展;2005年以来赞助、策划了《雪域彩练》、《大美西藏》西藏当代绘画展,为推动西藏当代绘画发展做出努力。水墨及版画作品被多家美术馆、重要机构、海内外诸多收藏家收藏。

 

小 可 “藏 迹”


• 1988年 与著名摄影家郑云峰赴黄河源头采风,并在黄河源头矗立由父亲李可染题字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石碑,前后历时45天。由此开始了三十余次的藏地之行,多年后开始创作“雪域藏迹”系列水墨作品及“藏迹”系列版画作品。
• 1989年 赴甘南采风写生。
• 1990年 与著名摄影家郑云峰徒步11天赴长江源头和格拉丹东采风。
• 1991年 赴西藏采风写生,途经拉萨、日喀则、珠峰、聂拉木、樟木、定日、林芝等地。
• 1992年 春节赴甘南,6月与妻子刘莹再赴甘南,聆听七世贡塘仓活佛在玛曲草原讲经、交谈。
• 1993年 赴西藏阿里采风写生,途经日喀则、措勤、改则、革吉、狮泉河、札达、冈仁波齐、普兰、拉孜、萨迦等地。
• 1994年 赴甘南采风写生。
• 1995年 9月与妻子刘莹赴拉萨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活动,并赴拉萨、纳木措、那曲、比如、所县、巴青、丁青、类乌齐、昌都等地采风写生。
• 1996年 全家赴西藏日喀则、拉萨、纳木措等地采风。赴甘南采风写生。
• 1997-2001年 赴甘南采风写生。
• 2003年 赴西藏亚东、萨迦、岗巴、神女峰等地采风写生。赴甘南采风写生。
• 2004年  关注西藏美术,支持举办各种展览、研讨等活动,成立“西藏当代画派”。策划、组织《雪域彩练—西藏当代绘画邀请展》(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澳大利亚悉尼)。
• 2005-2010年 赴甘南采风写生。
• 2011年 2月为筹备“大美西藏—西藏当代绘画邀请展”赴西藏与当地艺术家进行交流、访谈。策划、组织“大美西藏—西藏当代绘画邀请展”(北京•民族文化宫)。
• 2011年 7月为筹备“藏迹—李小可版画作品展”再赴西藏采风。举办“藏迹—李小可版画作品展”(北京•北京画院美术馆)。
• 2012年 随统战部赴西藏采风写生
• 2013年 首次从滇藏线进入藏区采风写生,经历了由德钦、芒康、左贡、然乌、波密、林芝等地到达拉萨,拍摄梅里雪山、明永冰川、古盐井、桃花沟等风景地貌。由拉萨经日喀则、阿里地区拍摄圣山、圣湖,体验自1975年来最大的风雪天气,独特苍茫的雪中藏地,历经21天,为艺术创作收集素材。
• 2014年 赴西藏拉萨参加“西藏和平解放60年•百幅唐卡工程”活动,并在高端论坛进行演讲及交流。

 

 

建议内容:
联系方式:
关闭
提交成功!
感谢您的建议。关闭
提交失败!
重新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