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逐步完善中。建议反馈邮箱:shiniutang@gmail.com
李小可官网www.lixiaoke.com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公益事业>公益动态

公益动态

2013年12月5日-2014年1月3日“金铁烟云——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北京·北京画院美术馆)

发表日期:2013-11-27   分享到:

金铁烟云——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书法篇)”
暨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李可染》开机仪式
开幕式时 间:2013年12月5日 下午15:40
展 览 时 间:2013年12月5日——2014年1月3日
展 览 地 点:北京•北京画院美术馆

展览主办单位:全国政协书画室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国家画院
              北京美术家协会
              北京画院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
活动主办单位:中央电视台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
承 办 单  位:北京画院美术馆
              北京银谷艺术馆
协 办 单  位:北京可创文化

                                  金铁烟云——李可染的世界(书法篇)”展既大型
                              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李可染》开机仪式”
      
                                                                                    郑智威

  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联合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金铁烟云——李可染的世界(书法篇)”将于2013年12月5日至2014年1月3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这是继写生篇、人物篇、牧牛篇系列展之后又一专题展。届时,观众将欣赏到百余件李可染书法、国画精品力作。

  李可染不止一次写过“金铁烟云”横幅或中堂,他在跋语写道:“此论家赞唐李邕法书语,所谓画如金石、体若飞动,虎卧凤阁、龙跃天门,动静兼备,实为画诀。”由此我们看到可染先生对书画最高审美标准的深刻认识。此展引用“金铁烟云”为主标题,试图概括李可染的书法艺术铁线银钩、烟云缠绕的总体风貌,诠释中国绘画与书法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究李可染在书法上取得的成就与绘画成果卓著的内在联系。

  一、源远流长

  中国书法的历史和中国文字使用的历史一样悠久。自古以来,中国书法的字体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产生了数量众多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这些书法家和书法作品构成了中国书法的深厚传统。为了更好地了解李可染书法艺术的形成流变过程,我们以李可染临写、推崇的碑帖为始,对其书法面貌形成的脉络做了以下整理。可染先生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八九岁时写于家乡徐州的一幅“畅怀”背临作品就显露出了书法天分,到了春节,乡邻不断请他写春联。少年时代受时流影响,习赵孟頫字体,不久,悟到这种书体失之于流滑、柔媚而少骨力,中年以后,李可染以极大的毅力矫正自己的书写习惯。进入国立杭州艺专后曾改学西画,抗战期间在重庆再次开始学习传统,创作了大量减笔人物画和山水画。当时他的用笔迅疾,线条流畅而率性,虽没有独立的书法作品存世,但从画中题款潇洒流利的行草书来看,用笔率真,强调结构的趣味,亦能够和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沈鹏先生所说欣赏齐白石的书法最好还是看绘画题跋,欣赏李可染的书法也能从他的绘画题跋中得到多种享受。

      二、笔情墨韵

   20世纪60、70年代初期,和所有的艺术家一样,李可染写了大量的毛主席诗词,如《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鸟儿问答》、《沁园春·雪》等,多以汉隶《张迁碑》掺以魏碑笔意,整体显得凝重、遒劲,留下了很深的时代印记。到了70年代中后期,可染先生的书艺进入更高更成熟的阶段,他为友人与学生的题字中经常出现如“金铁烟云”、“龙跃天门、虎卧凤阁”一类句子,他立足碑派体系而又广收博取,着重理性分析而又注重神韵,他把一丝不苟的匠心安排寄托在情寄八荒的襟怀之中,将别出心裁的构思安顿在严格的法度之中。李可染善书法,喜搜求书帖,尤爱北碑,展厅展柜内展出的可染先生藏《宋拓张猛龙碑》可见一斑,他的早期行书题跋书体得益于黄道周,亦得益于他的绘画修养,重结构的建筑性与神韵,态静而多姿致,刚劲、苍秀又温煦朴厚。

    三、声名日重

    进入到80年代,可染先生书法作品内容更多涉及唐诗、名言、楹联,为各地的报刊杂志、名人故居题字,如《中国日报》、《深圳美术馆》、《丰子恺故居》等,包括《美术家》、《江苏画刊》《迎春花》等重要艺术类刊物、著作题签。布局构图必经营再三,落笔即极具妙趣。作为齐白石的弟子,他为齐白石作品出版物题签有:《齐白石三百石印》、《齐白石手批师生印》、《齐白石精品画选》等,精心布局中糅合着隶篆之意,缓慢运笔中寄托着对恩师怀念之情。在大量的牌匾题写中,李可染为家乡徐州题写了《我爱家乡徐州》、《徐州双拥陈列馆》、《快哉亭公园》、《戏马台》等,为了让上门求字单位或个人制作牌匾方便,可染先生大都会题写一横一竖两幅,字里行间寄托着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字体从拙朴中透露出灵动,个人面貌也日益突出。到了80年代中晚期,有印语《实者慧》、《白发学童》、《所要者魂》等,此外,对部分展出作品的背后故事注以解释,加以说明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拉近观众和作品间的距离。

  此展通过对可染先生书法的研究,带给我们很多规律性的启示,不仅给画家,也将给书法界很多有益的借鉴。

  由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银谷艺术馆联合摄制的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李可染》开机仪式与展览开幕式同时举行。《百年巨匠——李可染》分上中下三集,共90分钟,将以独特的视角、深入的采访、精致的镜头语言叙述李可染的艺术成就、对世界艺术的贡献以及他在美术史的地位。
 

 

前  言
      

                                         王明明

   中国人很早就提出“书画同源”,对于此,历代都有不同的解释,但不论如何解释,都离不开中国绘画与书法之间密切的关系,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作为20世纪开宗立派的一代绘画大师,李可染在书法上同样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他的书法与绘画密不可分,在其艺术经历了几个时期中,其书法的演变是与他的绘画一脉相承的。
   可染先生少年时代便专力摹写“赵体”,精熟中虽难免流滑、轻浮,但毕竟为他奠定了扎实的书法功底。进入国立杭州艺专后曾改学西画,抗战期间在重庆再次开始学习传统,创作了大量减笔人物画和山水画,当时他的用笔快,线条流畅而率性,虽没有独立的书法作品存世,但从画中题款那潇洒流利的行草书来看,用笔率真,强调结构的趣味,和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抗战胜利后,可染先生到北京师从齐白石,随侍齐师十年,他并没有学习齐白石的画,而是学到了齐白石绘画、书法最关键的一个字——“慢”。五十年代,为改革中国画,可染先生多次外出写生,在潜心钻研、努力探索新的山水画语言的同时,他开始抛弃了早年那些率意奔放的草书,更多的以楷书题画,他的绘画和书法用笔都慢下来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文革”特殊的时期里,他反复练习平直得近乎刻板的“酱当体”,使他的书法在“慢”中获得了几分“拙”的意趣,有气势,又非常凝重、拙朴。可染先生的书法终于在七十代年末、八十年代初确立了自己独具一格艺术风格和语言。可以说,可染先生的书法经历过一个脱胎换骨的改造,从率意流畅,到慢,再到朴拙,经过一种看似刻板的演变。从改革开放到他去世的十年间,他的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又有一种新的升华,笔墨的成熟,书法确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书法强调的不再是早年的那种结构美,而是包含有“丑”的意味,但不是一般的“丑书”,强调的是一种“拙”的大美,正如他说的那种“白发学童”,即儿童般的稚拙,凝重而力透纸背的线条,让人自然想到历代书法家所苦苦追求的“屋漏痕”、“锥划沙”。可染先生书风从率真演变到质朴再到古拙,同时也是一种审美追求的变化,这种审美的变化正好符合中国书法对境界的要求,达到了孙过庭所说的“人书俱老”的境界。不同阶段的追求是偶然和必然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是他认识的升华,也是他笔墨功夫锻炼的必然。通过对可染先生书法发展三个阶段来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认识他在书法上取得的成就,也能借此认识和研究其中的规律。
    可染先生的书法在中国绘画史、书法史中都是非常独特的一种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他的书法中独有的“拙”超出了清末何绍基、伊秉绶。同时,他的“拙”中又有中国文人的书卷气,很重、很拙,有时显得很满,但因为有内在的书卷气,以及他在中国文化滋养中形成的那种境界,所以他的书法中没有燥气、习气、黑气。
    我们可以借鉴李可染的书法演变之路,但不可借鉴他书法的形。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可染的书法不可学,也就是其风格不可学,但是他的路是可借鉴的。不能学他的形,他的转变是他独特气质决定的,但他的演变之路,他从齐白石、黄宾虹学到的演变之路是值得我们特别认真地去借鉴的。
    可染先生主要还是一位画家,除了那些独立的书法作品之外,我们还应关注他画中的题款。早期的题款书法用笔的率真,强调结构的趣味,和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晚年的山水画题款又与深厚黑重的山水画风格统一。无论在那种阶段,落款的位置、大小、结构关系都非常讲究。其实,落款在中国书画中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特别是文人画兴起后,在强调“以书入画”的同时,画家们对画中题跋与落款大费经营。但是,随着现代化的思潮的不断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巨大的断裂,当代山水画家大多不注重落款,或者根本不会落款。从李可染的作品中可以研究他落款的位置、大小,不同时期的演变和落款的方式,可以看出,他的画风和书法的结构、趣味是完全吻合的。李可染和傅抱石异曲同工:傅抱石写得快,他的画也很放;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笔墨都非常完美,题诗和落款也极为凝重,位置巧妙,落款的趣味与画风完美结合起来。此外,他钤盖印章的印语、位置甚至使用印泥的讲究程度都是同时代画家不可企及的。
    本书收录最多的是可染先生晚年的题字楹联。改革开放后,他在国画界具有崇高的地位,社会应酬增多,找他题字的单位和个人非常多,加上晚年画画相对少一些,转向闲来用书法表达自己的心境。其实这也是书法家的必然,很多老先生都是这样的,比如启功,很多地方找他题匾、题字。这些题字送走后一般就没有了,但可染先生家中还留下了很多,因为每次题字他都不是只写一遍,而是写五遍、十遍,反复比较斟酌,直到满意为止,可见他对艺术的严谨程度,对于这些看似应酬的题字从不应付,因此可染先生从不现场题字。
  研究可染先生的书法,带给我们很多规律性的启示,不仅给画家,也将给书法界很多有益的借鉴。

                                                                                                                                                                                                                                                 

                                                                                                       癸亥冬于潜心斋

建议内容:
联系方式:
关闭
提交成功!
感谢您的建议。关闭
提交失败!
重新提交